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体生理学》资源 > 电大资源网《人体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

电大资源网《人体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

最近更新:2020-04-21
606

 【人体生理学】形考作业一:

 

1.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如何将冲动传递到肌肉的运动终板,使肌肉产生运动,要注意终板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当运动神经兴奋时,神经冲动以电传导方式传导到轴突的末梢,使轴突末梢膜(前膜)电压依从性Ca2+通道开放、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Ca2+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胞内的Ca2+浓度增高,促进大量囊泡向轴突膜内侧面靠近,囊泡膜与突触前膜内侧面发生融合,然后破裂,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出来。乙酰胆碱以扩散方式通过突触间隙,与终板膜(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N受体相结合,使原来处于关闭状态的通道蛋白发生构象变化,使通道开放,Na+K+Ca2+离子通过细胞膜(主要是Na+内流和少量K+外流),其结果是膜内电位绝对值减小,出现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与邻近肌膜产生局部电流,使肌膜去极化达闻电位后肌膜上的电压门控Na+通道大量开放,肌膜上出现动作电位,完成兴奋的传递。

分析:这是一个经典的电-化学-电的传导过程,但人体中神经传导的方式还有许多,值得大家注意。

 

2.神经细胞受到一次阈上刺激发生兴奋时,其兴奋性会发生哪些规律性变化?

本题从另一个角度考查什么是兴奋,即动作电位,以及它的发生条件和变化过程。另外要注意神经细胞是兴奋性细胞,与非兴奋性细胞有哪些区别。

动作电位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兴奋性的变化规律是,当一次兴奋后,细胞或组织的兴奋性将发出一系列有序的周期性变化,即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恢复。决定兴奋性正常、缺失和低下的主要因素是通道蛋白的性质即激活、失活和备用状态。绝对不应期时,通道蛋白(主要是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兴奋性缺失;相对不应期,通道蛋白处于复活状态,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超常期和低常期后,通道蛋白处于备用状态,兴奋性正常。

分析: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绝对不应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前次兴奋所产生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持续时间,那么在已有动作电位存在期间,就不可能产生新的兴奋,也就是说,同一部位不可能产生动作电位的重合。

 

3.解释细胞膜的被动转运功能和主动转运功能。

本题主要考查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区别。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两类: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是指物质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不耗能的转运过程,如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电一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耗能的转运过程,如离子泵和入胞作用。

注意,电一化学梯度包括电学梯度(电位差)和化学梯度(浓度差)两层含义。

主动转运是指由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的过程。主动转动的特点是:在物质转运过程中,细胞本身要消耗能量;物质转运是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进行的。

分析: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两类: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是不耗能的过程和主动转运是耗能过程。另外注意它们的一些具体形式有哪些。

 

4.什么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简述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本题主要考查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较为简单。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又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并可在膜上传播开来,这种电位变化是由细胞接受刺激时产生的,故而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于分布的浓度。

分析:动作电位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只有兴奋性细胞才会产生动作电位;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是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才会产生动作电位。

 

5.什么是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是什么?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主要神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所占比例较小。

内环境:生物体所处的生存环境(大气环境),通常称为外环境。体内的绝大部分细胞并不与外环境直接接触,它们生存在细胞外液中,所以内环境就是指细胞外液。内环境的作用是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的产物。

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水平上恒定,不随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这种状态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平衡、是在微小的波动中保持的相对恒定。

调节机制主要有三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注意:内环境就是指细胞外液,而不是细胞内液,维持内环境稳态对维持机体的稳定意义重大。

 

6.什么是前负荷?什么是后负荷?它们对肌肉收缩各有何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肌肉前负荷和后负荷的概念,以及这两种不同的负荷对如影响肌肉的收缩。

肌肉在收缩之前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为前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之前具有一定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收缩前肌肉的初长度成正比,超过某一限度,则又呈反变关系。亦就是说,在初长度增加的初始阶段,随着初长度的增加,肌张力亦增加;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最适前负荷)时,收缩产生最大张力。再增加初长度,肌张力反而减小。即在肌肉处于最适初长度时若开始等长收缩,则产生的张力最大;若进行等张收缩,则缩短速度最快、缩短的程度最大,做功效率最高。

后负荷是指肌肉开始收缩之后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当肌肉在有后负荷的条件下进行收缩时,肌肉先产生张力增加,然后再出现肌肉的缩短。在一定范围内,后负荷越大,产生的张力就越大,且肌肉开始缩短的时间推迟,缩短速度就越慢,并且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肌肉产生的张力达到它的最大限度,此时肌肉可完全不出现缩短,初速度等于零,肌肉所产生的张力和它收缩时的初速度呈反变关系。因此,肌肉只有在适度的后负荷时,即产生张力最大和肌肉缩短程度以及速度最快时,才能获得肌肉做功的最佳效果。

分析:肌肉的收缩与其受到的前后负荷密切相关,如何使人体肌肉收缩效率达到最大,同时不会使肌肉受到伤害,需要整个机体的协调运动。

 

7.分析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的原因。

本题题干非常清楚地提示考察的目的,要求了解这几种贫血的原因。

缺铁性贫血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铁摄入减少和铁丢失过多,如营养不良、消化道疾病或一些寄生虫疾病;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主要是体内缺乏VB12、叶酸或胃炎引起内因子减少。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是体内珠蛋白异常。

分析:掌握不同贫血的原因,对于诊断和治疗各种贫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病因的检查还需要各种生化检查作为依据才能确诊。

 

8.何谓交叉配血?如何看待交叉配血的结果?

本题主要考查交叉配血的概念,以及交叉配血的意义,但要懂得没有什么万能输血者或受血者。

将献血人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这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若献血人红细胞与受血人血清(主侧)发生凝集应禁止输血;主侧不凝集,次侧(献血人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凝集,必要时可少量、慢速输血;两侧均不凝集可输血。

分析:交叉配血在临床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掌握这一配血原则,可以避免由输血引起的溶血反应。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
《人体生理学》其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