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中国教育简史》资源 > 电大资源网《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答案

电大资源网《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答案

最近更新:2020-04-20
442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作业二答案:

一、填空题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依次为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

2、《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朱熹由编定的。

3、北宋时期六所最著名的书院是白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4、明清科举常科只有进士科,考试为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5、明代国子监生通称监生依其来源分为四类:监生贡监生举监生例监生

 

二、判别改错题   

l、宋代实行“文武并重’’的文教政策。( ×   )

改正:尚文抑武 

2、王安石提出造就人才的四点纲领为“教、养、取、任”。(√)

改正:

3、宋代的国子监不是国家管理学校的主要机构,只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 

改正:既是提高学府,也是国家管理学校的主要机构。

4、朱熹直接秉承了荀子的学说,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  )

改正:“明人伦”是孟子的学说

5、明代的文教政策以尊孔崇儒,推崇理学为主要内容。  )

改正:

6、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是他关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原则。(×)

改正:是“致良知”(精华)

7、王夫之在人性问题上的独到见解是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

之性”。  ( )

    

8、颜元主张教育“以经世为宗”培养“实德实才之士”。  ( )

改正:

三、名词解释

l、苏湖教法:是对北宋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方法的称谓。胡瑗在苏湖当地教学,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达用”,首创分斋教学制度,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影响深远。

 

2、三舍法:北宋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时期在太学实施三舍法,将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三舍法”的实施强化了学校的职能,提高了学校的教育地位,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3、学田:是宋代政府资助地方官学的一项措施。即拨给地方官学一定的土地称“学田”,以田赡土,为地方官学的持续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4、升斋积分制:元代实行的一种教育制度。元代先后把学科分为四斋和六斋,实行分斋教学,国子司业齐履谦等人于1315年提出了升斋积分制,每季考其学行,以次递升。考试中词理优者一分,词平理优者平分。岁终积于八分者充高等。

 

5、监生历事:是明代国子监教学活动之一。所谓监生历事,即监生到监外“历练政事”或称实习历事。这种强调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训官吏的措施是以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而创立的。

 

四、简答题

l、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王安石提出造就人才的四点纲领,即“教、养、取、任”。“教”是培养人才,传授知识技能;“养”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取”是选拔人才;“任”是使用人才。这四个环节,抓住了造就人才的根本之处。

 

2、《白鹿洞书院学规》的作者是谁?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是朱熹。主要内容:1、“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方法和过程)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道德修养的原则、方法)4、“处世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记其功”。(行为处世基本原则)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

 

3、朱子读书法是何人归纳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朱熹归纳。基本内容: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已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

 

4、元代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1、尊孔崇儒,以文治国;2、遵用汉法,推崇理学;3、民族歧视政策,科举考试汉人受歧视。

 

5、王守仁在儿童教育上有哪些主要见解和主张?

王守仁认为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严重的弊端,只一味地让儿童读书作文,而忽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只责备儿童的不对,不从正面进行引导;每天关着、锁着,像对待囚犯一样,而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严重扼杀了儿童的天性,教育效果适得其反。由此,提出要根据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兴趣。要采取“诱、导、讽”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教学活动要注意形式,搭配进行。

 

6、明清时期,蒙学的教材大致有哪几类?

答:蒙学的教材大致有:(一)以识字为主的教材(二)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教材(三)诗歌类教材,如“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四)综合知识类教材。

 

7、何谓八股文取士?它对教育有何影响?

答: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八股文通称制艺或时文,八比文,四书文,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作文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者必须依经按传,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不能作任何发挥,形式上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对偶文体。明清八股文取士,对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局限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读书人终日沉溺于八股的套术之中,严重败坏了学风,助长了读书人的侥幸心理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因此,八股取士自明朝末年开始,不断遭到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猛烈抨击。

 

8、明清国子监的设置相当完备,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明清国子监既是中央教育行政机关,也是全国最高的学府,明国子监隶属于礼部,清以后成为朝廷独立设置的机构,国子监的设置相当完备,管理和教学分别设有五厅六堂五厅包括绳愆行、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为管理机构,负责监督、教学和服务。六堂指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和广业六堂,为教学单位,有初、中、高三级。在五厅和六堂之上设有国子祭酒1人,为国子监最高行政长官;国子司业1人,为祭酒之副职。

 

五、论述题

l、试从“性即理”的观点出发,分析评述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及作用的思想。

要点:首先,朱熹的有关教育目的{明人伦}的论述,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人类社会中的人伦表现了“天理”的内容,“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就是要体认天理,复尽天理。这样,他就把封建伦理道德绝对化、永恒化。教育就是在于促进人们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达到“天理”的标准。

其次,朱熹从性论的观点出发,论述教育的作用。朱熹认为,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性者,人之所以得于天理地。“性即理”也,天命之性,就是天理,是人出生之前就存在的,是纯然至善的。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即存善弃恶。通过教育,修心养性,使人心服从于道心,就等于天理战胜了人欲,这个过程就是“明人论”的过程。

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论述,用“天理”证明封建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将其绝对化,将中国古代道德领域中的禁欲主义传统发展到了极致,给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制度披上了神圣的理论外衣,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发挥重大作用。(详见P 141143

 

1、      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主要的特点?它的意义何在?

答: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具体内容如下: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宋代书院的最高首脑称为山长,洞主或洞长3、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宋代书院采用自由讨论学术的教学方式,强调以自学为主,师生同研习学问。4、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健全。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此外,书院的教学水准高,具有高级研修的性质。宋代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意义:自书院产生以后,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详见P 137-140}

 

3、如何认识王守仁“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

答:要点:王守仁认为,万事万物都在心中,“心外无物”,而心就是理,心的本体是“良知”,因而,“良知”一旦与物接触,就会产生物欲,邪念,一般人的良知常被被物欲,邪念所蒙蔽,而要想除掉邪念,恢复本心,必须做为善去恶的功夫,即“致良知”,因此,教育的根本就是“存其心”、“求其心”、“守其心”、“明其心”,即保存,培养先天固有的“良知”,克服邪念和人欲,所谓“致良知之外无学矣”。

王守仁“致良知”的教育目的,与朱熹的“存天理,无人欲”的教育目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途径和手段不同,朱熹提倡读圣贤书,王守仁主张自我体验,主张“格心”、“内求”。在当时充满偶像崇拜的时代,王守仁敢于独树一帜,提出“致良知”的思想,对于冲破理学的禁锢,解放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详见P175176

 

4、王夫之有哪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观点?

答:要点:

一.论性与习。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后天之性是通过“习”而获得的“习性”,是不断生长发展的。“习”在人的发展中有三个作用,一是影响“先天之性”,二是获得知识和才能,三是除“恶习”。王夫之反对先验论和生而知之,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二.论学与思。王夫之主张学而知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体现了他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三.论理与欲。王夫之坚决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互相依存。他认为“人欲”是合理的,“无人欲”是违背人性的。当然也反对纵欲,对“人欲”要进行适当的节制和引导,要以推已及人之道来正确处理与欲的关系。

四.论知与行。王夫之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相互为用。主张在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必著行”,学以致用。

五.论师与生。王夫之认为“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他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交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但作用是不同的。教师起指引作用,进德修业靠学生“自悟”,因此,要求学生要勤奋自勉,教师不能降低标准,迁就学生。教师要言传身教(“善教者“),要实事求是,不可华而不实。{详见P181184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
《中国教育简史》其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