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资源 > 电大资源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

电大资源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

最近更新:2020-04-08
551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考作业一:

先秦两汉

一、填空题

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于《论语》一书,大体上表现出以温柔敦厚为核心的文艺观。

2、兴    

3、美   

4、知言       浩然之气

5、论其世     尚有也

6、自然      人为

7、意   

8、报任安书        发愤著书

9、古今之变     一家之言

10、比   

二、名词解释

1、(孔子的)兴观群怨

(参考答案)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2、(庄子的)虚静”“物化

(参考答案)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物化说与虚静说紧密相连。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达到物化的状态。所谓物化,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从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物我两忘,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庄子的虚静”“物化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物化说的影响。

3、(孟子的)以意逆志

孟子提出的批评方法。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则是作者的思想意志。就是说读者要用自己对诗意的切身理解,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是比较科学的批评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A     5A

四、翻译题

1、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对万章说:一乡的优秀人物,就会和一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国的优秀人物就会和一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会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感到不够,就又向上去追论古代的优秀人物。吟诵他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因而要追论他的时代。这就是向上追寻古人而去与他们交朋友啊。

2、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世人所贵重的道,载见于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语言所可贵的是(在于它表现出的)意义,意义自有它指向之处。意义的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达的,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世人虽然贵重书籍,我还是觉得不足贵重,因为这是贵重(那)并不(值得)贵重的。本来,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色彩;可以听得见的是名称和声音。可悲呀!世人以为从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那大道的实际情形。可是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实在是不足以表达那大道的实际情形的。知道(大道)的不说,说的又不知道(大道),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

五、问答题

1、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应该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提出的尽善尽美。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什么是"诗可以怨" 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解答]:"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的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的.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桑?|,《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讥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判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的那些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总之,"诗可以怨"成为我国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对我国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

4、《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答:(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天道自然观是老庄的主要思想。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取法其自成的意思。在老庄看来,天、地、人、万事万物,都是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人类应该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运行、变化和发展,而不应违背事物的天然本性和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本身就是合一的,是的体现。老庄的天道自然观对于后人祟尚本色天然之美、反对雕琢文饰的文艺自然观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李白主张清水出英蓉,天然去服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苏东坡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书黄于思诗集后》),正体现了上述审美理想。

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庄子的"得意忘言"说,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5.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了严格的实录精神.请结合文学史简述这种实录精神和创作原则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答]:"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最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一文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实录"就是真实客观地记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不夸张,不隐瞒.《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作者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但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了汉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以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肯定了刘邦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这种"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的史学著作产生过巨大影响,更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的许多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受到过这种"实录"精神的影响.而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诗人也都以"实录"指导自己的创作.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实录"不仅是史学家写作历史著作的创作原则,也是文学创作的原则,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应该说是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成为"诗史"就是一例.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其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