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资源 > 电大资源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考作业三答案

电大资源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考作业三答案

最近更新:2020-04-08
533

 【古代文论选读】形考作业三:

(宋金元 明代)

一、 名词解释:

1. (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2. (严羽的)“诗有别材、别趣”说

宋诗所缺少的正是唐诗那种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往往“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严羽以“妙悟”和“兴趣”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之说,批评反对宋诗的这一倾向。

所谓“别材”,就是诗人有体现在“妙悟”上的特别才能,他以韩愈、孟浩然相比较,说明妙悟这样“别材”不同于学力。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严羽却认为其诗远逊于孟,这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注释,所谓“别趣”,是就诗的审美特征讲的,这里的“趣”便是“兴趣”,便是“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便是“兴致”,是一种理趣,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

3.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词“别是一家”说,就是说诗和词应该分家,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她认为两者区别主要在于:诗、词声律要求不同。诗的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的音律、乐律规则要求严格;如果说,诗要求语言的节奏美,则词不仅要求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要求歌唱时的音乐美,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

4. (公安派的)“性灵”说

为了抨击七子派的复古之风,公安派的中坚人物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的口号。他在给他的弟弟中道(字小修)的诗集写序时说道:“(小修)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为。”提出了文学批评史上所称的“性灵”说。所谓“独抒性灵”就是“从自己胸臆流出”的真感情的抒发。这种“性灵”与李贽的童心是一脉相承的,其唯一的标准就是真。这这种观点的提出对复古派的模拟风气当然是一打击。出于这一认识,他认为当代(指他所在的明代的当时)诗文不可能传世,而那些闾阎妇人孺子所唱的民歌《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由于是“真人”所唱之“真声”,或可流传,这就肯定了民歌的价值。

二、 单项选择题:

1A 2.B3.A4.D 5.C

三、1.(译文)

诗要另有一种特殊的才能,这和多读书有学问没有什么关系;诗要另有一种意趣,它是抽象说理所达不到的。可是古人没有不多读书做学问,不多通晓人情物理的。所谓不运用逻辑推理,不把话说尽而有言外之意,才是上等的。诗,是吟咏内心情志的。盛唐的诗人着重在诗的意趣,有如羚羊挂角,没有踪迹可求。所以他们诗歌的高妙处透彻玲珑,难以直接把握,好象空中的音响,形貌的色采,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对这个问题作特别的理解,于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这样的方法来作诗,哪里是不下工夫,却终究不如古人的诗。大概在一唱三叹的婉转悠长的韵味方面,有所欠缺吧。而且他们的作品多致力于使用典实,不讲求神韵情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全篇读完,也不知主旨何在。他们的末流更严重,叫噪怒张,大大违背了忠厚的传统,几乎以谩骂攻讦为诗。诗到了这种地步,可说是一次厄运,可说是一次劫难了。

2. 提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说法,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现象,进而提出“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的“兴趣”说。所谓“别材”,就是说作诗不靠学问,靠的是诗人的特别的才能;所谓“别趣”,就是作诗不要议论说理,即使议论说理也要有理趣,这样的诗才能有“兴趣”,即有兴味、情趣的审美感受。当然要做到这些,归根结底离不开他的“妙悟”。严羽的理论虽有玄虚杳缈、不易理解之处,但作诗不能只靠学问和议论说理以及诗要有兴趣之说,无疑诗正确的。

四、问答题:

1.

严羽的“妙悟”说是以禅论诗的核心,他在《沧浪诗话》中指出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思维特征:“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即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所以,严羽称为“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而“悟有深浅”,每位诗人并不是都能在自己创作中完美遵循这种规律,因而形成了诸家体制的离下之别。

孟浩然与韩愈的诗歌创作实践,即反映出这种“妙悟”的“深浅”。论学力、孟浩然远远在韩愈之下。但在诗歌创作中,正是这种“妙悟”,使得孟诗远远高于韩诗。孟诗的那种田园风光的描写,恬静自然的心情和感悟,与韩诗的那种冷涩,说教,形成了一种对比。孟诗善于把禅意融入诗心,把山水田园风光的描绘,造成诗境与禅境合一,诗歌更加含蓄深远,余味无穷,正是诗人的把握了这种诗歌的美学特征,善于使用种种艺术表现方法。自然把“妙悟”为“当行”、为“本色”。在严羽看来,“一味妙悟故也”。

这种以禅喻诗,讲究悟入的美学思想,对苏轼、黄庭坚以及江西诗派的影响很大。

2.结合盛唐诗歌的创作,谈谈你对严羽“兴趣”说的理解。

“兴”,大体指诗人在外界事物的感发下所产生的情思,指联想、委婉、含蓄等表现手法。“趣”指情趣,相当于诗歌的趣味。严羽所说的“兴趣”就是指诗歌艺术的感性直接性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美的审美趣味。由于盛唐诗歌特别强调诗歌意境的创造,通过自然对象的描述,传达出诗人眼见的景的真实面貌,由此而抒发个人的情思,其“兴”的“象”是直接的和感性的,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人,打动人,引起人们共鸣的力量。而中唐之后,特别是到了宋代,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说理方式成为了流行倾向,这使严羽很不满意,于是提出了“兴趣”说,“别材”说,“别趣”说,以求矫正这种倾向。

 

4.李贽的童心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有何影响?

“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什么是“童心”呢?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他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最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矛《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

1)他提出的“童心”说讲究文章要出于真心,这就影响到公安派的“性灵”说,成了“性灵”说直接的理论源头,也应该影响到袁牧的“性灵”说。(2)他评价《水浒传》的观点也影响到袁宏道等人对《水浒传》的评价

5. 李贽对《水浒传》作了怎样的批评?其意义何在?

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里对《水浒传》作了专门的评论。当时正统文人排斥通俗文学,李贽首先把《水浒传》放在与正统诗文相同的地位,说它是“发愤之所作也”,这就与《史记》有相同地位了。他还肯定《水浒传》描写的人物是“忠义之士”,其事迹也是爱国爱君的忠义之举,从创作动机的严肃性和创作内容的正义性两方面,李贽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其他资源